基本概念
概述
在研究具体的随机现象时我们通常着重关注以下要素:
- 样本空间 Ω
,指明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。 - 事件域 F
,表示我们所关心的所有事件。 - 概率 𝑃
,描述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。
样本空间、随机事件
定义
一个随机现象中可能发生的不能再细分的结果被称为 样本点。所有样本点的集合称为 样本空间,通常用 Ω
来表示。
一个 随机事件 是样本空间 Ω
的子集,它由若干样本点构成,用大写字母 𝐴,𝐵,𝐶,⋯
表示。
对于一个随机现象的结果 𝜔
和一个随机事件 𝐴
,我们称事件 𝐴
发生了 当且仅当 𝜔 ∈𝐴
。
例如,掷一次骰子得到的点数是一个随机现象,其样本空间可以表示为 Ω ={1,2,3,4,5,6}
。设随机事件 𝐴
为「获得的点数大于 4
」,则 𝐴 ={5,6}
。若某次掷骰子得到的点数 𝜔 =3
,由于 𝜔 ∉𝐴
,故事件 𝐴
没有发生。
事件的运算
由于我们将随机事件定义为了样本空间 Ω
的子集,故我们可以将集合的运算(如交、并、补等)移植到随机事件上。记号与集合运算保持一致。
特别的,事件的并 𝐴 ∪𝐵
也可记作 𝐴 +𝐵
,事件的交 𝐴 ∩𝐵
也可记作 𝐴𝐵
,此时也可分别称作 和事件 和 积事件。
事件域
研究具体的随机现象时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事件是我们感兴趣的。根据随机事件的定义,显然有 F ⊂2Ω
(记号 2Ω
表示由 Ω
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族),但 F =2Ω
却不是必须的。这在样本空间 Ω
有限时可能有些难以理解,毕竟 2Ω
尽管更大了但仍然有限。而当 Ω
为无穷集时,2Ω
的势变得更大,其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「性质不太好」且我们不关心的事件,这时为了兼顾这些事件而放弃一些性质就显得得不偿失了。
尽管 F =2Ω
不是必须的,这并不代表 2Ω
的任一子集都能成为事件域。我们通常会对一些事件进行运算得到的结果事件的概率感兴趣,因此我们希望事件域 F
满足下列条件:
- ∅ ∈F
; - 若 𝐴 ∈F
,则补事件 ¯𝐴 ∈F
; - 若有一列事件 𝐴𝑛 ∈F,𝑛 =1,2,3…
,则 ⋃𝐴𝑛 ∈F
。
简言之,就是事件域 F
对在补运算、和可数并下是封闭的,且包含元素 ∅
。
可以证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事件域 F
对可数交也是封闭的。
以掷骰子为例,当样本空间记为 Ω ={1,2,3,4,5,6}
时,以下两个集合能够成为事件域:
- F1 ={∅,Ω}

- F2 ={∅,{1,3,5},{2,4,6},Ω}

但以下两个集合则不能
- F3 ={∅,{1},Ω}
(对补不封闭) - F4 ={{1,3,5},{2,4,6}}
(不含有 ∅
且对并不封闭)
概率
定义
古典定义
在概率论早期实践中,由于涉及到的随机现象都比较简单,具体表现为样本空间 Ω
是有限集,且直观上所有样本点是等可能出现的,因此人们便总结出了下述定义:
如果一个随机现象满足:
- 只有有限个基本结果;
- 每个基本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;
那么对于每个事件 𝐴
,定义它的概率为
𝑃(𝐴)=#(𝐴)#(Ω)
其中 #( ⋅)
表示对随机事件(一个集合)大小的度量。
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定义可以直接推广到 Ω
无限的一部分情景中,于是就有了所谓 几何概型。
公理化定义
上述基于直观认识的定义在逻辑上有一个很大的漏洞:在定义「概率」这一概念时用到了「可能性」这一说法,产生了循环定义的问题。同时「等可能」在样本空间无限时会产生歧义,由此产生了包括 Bertrand 悖论 在内的一系列问题。
经过不断探索,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于 1933 年在他的《概率论基础》一书中第一次给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:
概率函数 𝑃
是一个从事件域 F
到闭区间 [0,1]
的映射,且满足:
- 规范性:事件 Ω
的概率值为 1
,即 𝑃(Ω) =1
。 - 可数可加性:若一列事件 𝐴1,𝐴2,⋯
两两不交,则 𝑃(⋃𝑖≥1𝐴𝑖) =∑𝑖≥1𝑃(𝐴𝑖)
。
概率函数的性质
对于任意随机事件 𝐴,𝐵 ∈F
,有
- 单调性:若 𝐴 ⊂𝐵
,则有 𝑃(𝐴) ≤𝑃(𝐵)
。 - 容斥原理:𝑃(𝐴 +𝐵) =𝑃(𝐴) +𝑃(𝐵) −𝑃(𝐴𝐵)
。 - 𝑃(𝐴 −𝐵) =𝑃(𝐴) −𝑃(𝐴𝐵)
,这里 𝐴 −𝐵
表示差集。
概率空间
我们在一开始提到,研究具体的随机现象时我们通常关注样本空间 Ω
、事件域 F
以及概率函数 𝑃
。我们将三元组 (Ω,F,𝑃)
称为一个概率空间。
概率只有在确定的概率空间下讨论才有意义。我们前面提到的 Bertrand 悖论归根结底就是因对样本空间 Ω
的定义不明确而产生的。
参考资料与注释
本页面最近更新:2023/3/22 15:46:23,更新历史
发现错误?想一起完善?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!
本页面贡献者:Enter-tainer, MegaOwIer, aofall, billchenchina, CCXXXI, CoelacanthusHex, Marcythm, ouuan, Persdre, shuzhouliu, Tiphereth-A
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-SA 4.0 和 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